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余燕紅
通訊員 梁譯尹
小兒天性懼藥怕苦,食療由于色味俱佳,更容易為小兒接受,能在不知不覺中補充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還可以起到祛病強身的功效。
在飲食療法中最常用的是湯方,湯方也是嶺南地區食療中用得最多的方法。
在診病時,許多家長會詢問“小兒能喝什么湯”?那么,與大人相比,小兒的湯方組成、煎煮有什么特點?如何才能做到小兒既喜歡喝又有營養,達到保健養生、防病治病的效果呢?為此,記者采訪了廣東省名中醫、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徐雯教授。
圖/視覺中國
煲小兒湯方要掌握技巧
徐雯稱,小兒湯方的組方原則,應以辨證為基礎,以“簡便驗淡清”為原則。
一是要簡單,湯料搭配不能太復雜,通常用三四味的食材或藥材即可,如果放一大堆食物藥材,可使味道混雜,不易為小兒接受,且選擇入湯的藥材盡量為味淡易入口之中藥。此外,藥材分量不宜過大,一般為治療量的1?3即可,畢竟湯不是用來治病,而是用來保健養生或輔助治療的。
二是要方便,食材易得,不應用稀有之品,以常用食材為主。
三是有效果,見效快。如風寒感冒初起,一碗姜湯即可緩解感冒癥狀。準確辨證非常重要,食物有熱性、有涼性、有平性,要做到熱證用涼湯,寒證用溫湯,虛證用補湯,切勿操之過急,濫用寒涼或溫補之品,忌犯“虛虛實實”之戒。
四是味甘淡,不宜太過濃郁,雞禽類食材宜去皮防油膩,不宜用辛酸苦辣肥膩之品入湯,如姜、醋、辣椒、胡椒、羊肉等,既不利于小兒薄弱之腸胃,也不適合小兒的口味,無法發揮湯方的優勢。
五是湯方宜清,不宜太過粘稠,食材質量應選精良的,遵從“少而精”的配料原則。盡量不用調味品,如雞精、味精、醬油、蠔油等,有肉的湯方可不另加花生油。
圖/視覺中國
孩子適合用這些中藥材煲湯
常用于小兒湯方的中藥包括:沙參、西洋參、玉竹、麥冬、枸杞、靈芝、粉葛、淮山、蓮子、百合、大棗、薏苡仁、土茯苓、五指毛桃、鐵皮石斛、龍眼肉、陳皮、浮小麥、谷麥芽、雞骨草、夏枯草、菊花、木棉花、雞旦花、茵陳、茅根等。
早在《黃帝內經》就有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其天年”的養生理論,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和特點來調養身心是養生的首要方法。
因此,根據氣候特點進行小兒的養生調護和食療顯得甚為重要。例如春天濕氣重,可煲蓮子扁豆豬腱湯、五指毛桃薏米煲瘦肉;夏天天氣炎熱,暑多挾濕,濕熱為主,適宜煲黃瓜花豆脊骨湯、節瓜淡菜湯、蓮蓬荷葉瘦肉湯;秋天天氣干燥,可煲南北杏菜干豬肺湯、椰子煲雞湯、蓮藕綠豆脊骨湯等以潤肺潤燥;寒冬時節,氣候寒冷,風大干燥,則可煲淮山杞子瘦肉湯、蕃茄薯仔牛尾湯、花膠雞腳湯等。
如此依氣候和環境變化對人體進行調理,以求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