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3月17日電 題:“中式養生”藥膳走紅:厭于藥而喜于食
中新社記者 張俊
將魚頭洗凈切開備用,魚肉加石斛汁做成魚丸;魚尾剔凈熬湯,撈出魚渣把湯放入煲中,加入包含天麻、茯苓、當歸在內的料包,燉制十五分鐘后放入魚丸調味……在“中華藥都”——安徽省亳州市,這道相傳華佗為曹操開出的食療菜肴——曹操魚頭可謂是家喻戶曉。
隨著人們對養生的重視,將食物與中藥材相配,經過特殊烹飪的“中式養生”藥膳越來越受到歡迎。在社交媒體平臺上,藥膳食譜、藥膳餐廳也被眾多網友關注收藏。
圖為菜肴曹操魚頭。(懷凱 供圖)
古人對于藥材和食材結合早有探索論述。商代,伊尹制湯液,著《湯液經》,以烹調之法療疾。《黃帝內經》記載有“藥以祛之,食以隨之。”后代文獻中記載的華佗養生食法,善用簡單的食材搭配烹調,流傳至今。
據安徽省藥膳研究會秘書長、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懷養堂藥膳第5代傳承人懷凱介紹,藥膳是用中藥與食物共同調制而成的食品,它結合了中華民族傳統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藥借食力,食助藥威,變“良藥苦口”為“良藥可口”,滿足人們“厭于藥,喜于食”的天性,是中華美食中寶貴的文化遺產。
事實上,中國百姓日常烹飪的許多菜肴都屬于藥膳的范疇,藍莓山藥、杏仁豆腐、石斛燉土雞、山楂紅棗飲……中餐的許多食材和香料都屬于藥食同源類,山藥、杏仁、黑豆、枸杞、桑葚、蜂蜜、生姜、八角、茴香……它們既是食材,同時也是中藥材。
“藥膳不是藥,它強調的是一個膳字,是以食物為主,配以少量的藥材。”懷凱說,藥膳制作講究色、香、味、形、意、營養的完美統一。以曹操魚頭為例,湯色濃白,鮮香味濃,魚肉軟嫩,魚丸爽滑。健康和美食的結合,是藥膳受到歡迎的原因之一。
“北有長白人參,南有九華黃精”。作為一種藥食同源的中藥材,九華黃精在安徽省池州市有著1500多年的種植歷史。當地百姓常以黃精搭配燉湯或油炸,如今也成為池州九華山的一張美食名片。
據池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朱勤介紹,九華黃精是池州主導的特色農業產業之一,當地依托黃精種植,開發了黃精茶、黃精素食、黃精酒等系列產品,在電商平臺上銷售火爆。朱勤認為,黃精產業要堅持通過規劃引導和政策扶持等有效手段,向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鏈條化發展。
圖為廚師在制作藥膳菜肴。(懷凱 供圖)
“藥膳發展要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的理論指導下不斷創新,改良出適應消費者口味和市場的新產品。”懷凱表示,藥膳制作要創新食材加工和使用方式,比如將藥材碾成粉末,榨成汁液;開發藥膳預制菜和包裝食品,包括花草茶、養生糕點、湯料包等。
此外,懷凱計劃聯合藥膳行業協會、高校和科研機構,加快制定亳州藥膳各類行業標準和評價規范,在傳承好亳州藥膳制作技藝的同時,向海內外推廣亳州藥膳品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