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2020年是全省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關鍵之年,將確保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擴大到260萬畝,產量52萬噸,產值實現104億元,取得中藥材基地建設和產業鏈條延伸“兩個進展”,力求中藥材產業拉動農民增收幅度、藥材整體品質和龍江道地藥材國內市場影響力“三個提高”。
推進特色優勢品種區域布局
按照《黑龍江省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9-2025)》和全省6大龍江道地藥材產地區域布局,依托當地生態資源優勢,做好頂層設計,明確中長期發展目標,編制種植結構調整方案,突出“一縣一業、一鄉一品、一村一藥”,重點支持依蘭赤芍,阿城天問山黃精,蘿北、清河五味子,杜爾伯特、依安關防風,林口黃芪,海林、五常刺五加,穆棱西洋參,慶安人參,大同、泰來板藍根,寧安蒼術,鐵力平貝,勃利黃芩,海倫、密山月見草,寶清白鮮皮,呼瑪金蓮花等專品種生產基地。
建立道地藥材生產保護區。根據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區域界定和我省自然生態特征,確定5-10個黑龍江道地藥材生產保護區,制定保護區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支持保護體系,保持我省中藥材的道地性。
支持標準化基地建設
鼓勵和引導中藥材龍頭企業建設標準化藥源基地,按照種苗供應、技術標準、田間管理、藥材質量和加工銷售“五統一”方式,探索建立“企業+合作社+基地”產業化發展模式。
繼續加強標準化基地建設政策支持,在認真搞好上年度中藥材基地建設項目驗收和示范補助資金監管的基礎上,按照扶持積極性高、種植面積較大、相對集中連片、區域流域類同的原則,在14個縣(區)實施中藥材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面積20萬畝。
繼續開展中藥材示范縣和特色小鎮建設,支持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規模化生產基地、產地初加工基地,構建覆蓋種植、加工、貯運、銷售等各環節的質量追溯體系。
構建種子種苗繁育體系
以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為技術依托,開展黑龍江省中藥材種質資源調查,建立種質資源庫,加快篩選有效成分含量高、生物學性狀好、抗逆抗病蟲性強的優質品種,推動中藥材品種認定或登記工作。建立我省稀缺道地藥材資源種子種苗種植科研示范基地,開展優勢品種生態環境評價、人工繁殖、野生撫育等研究。制定黑龍江省道地藥材種子種苗質量分級標準,突出種子種苗第三方檢測機構的作用,保證種植藥材的品質。
針對防風、五味子、蒼術、赤芍、刺五加、黃芪、平貝、龍膽等主產藥材品種,建立中藥材標準化種子種苗繁育基地,開展道地藥材提純復壯、種子精選、品種培育、種苗繁育,確保藥材基源純正、品質優良。按照六大優質中藥材生產區域布局,在集中種植2萬畝以上地區,在每個中藥材生產重點縣建設1—2個規范標準、規模適度、質量優良的區域化良種繁育基地。
加快發展規模化種植基地
積極引導多元投資,強化龍頭帶動能力,穩定農民收益,保護中藥材種植積極性,促進新型經營主體規模化生產。鼓勵地方出臺配套政策,重點對專品種種植面積達到200畝、500畝及1000畝以上的經營主體給予補貼和獎勵。支持綠色、有機中藥材生產,鼓勵訂單種植,產銷銜接,實現優質優價。支持龍頭企業對中藥材種植、加工機械的推廣應用,提高中藥材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促進全省中藥材產業的規模化發展。